[摘要] 当“美债”“欧债”一系列债务危机在过去一年成为社会“热词”之后,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也将在2012年迎来今后几年的偿债高峰。如果说政府怎么还钱、怎么借钱与怎么花钱成为百姓关心的热点,那么如何疏堵结合控制债务规模、防范债务风险,则成为地方政府今年的一大任务。
借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
在关注地方政府能否还上钱的同时,地方政府从哪里借债、去哪里花钱,成为普通百姓关心的问题。
审计署的数据显示,从借款来源看,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,银行贷款为8.46万亿元,占79.01%,而发行债券的占比仅为7.06%,这不仅凸显出地方政府性债务与银行系统的巨大关联,也显示出我国地方债务发行仍有巨大空间。
在银行贷款的支持之下,2009年与2010年地方政府加大投资拉动内需,在债务支出中,市政建设与交通运输的比重分别达到36.72%和24.89%,从2008年后国内多个二线城市兴起的“修建地铁热”不难看出,不少地方政府热衷上马规模大、周期长基础设施项目。
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显示,在中央项目投资四年来首现同比负增长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持续回落的情况下,地方项目投资同比增速在去年1-12月一直稳定在26%到28%,“十二五”开局之年地方政府投资热情的持续高涨,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过去旧债的偿还能力。
目前,虽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依然较为健康,但在未来土地财政面临变局的趋势下,地方政府单一靠过度举债进行投资似乎并不明智。
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升说,依靠土地出让金作为偿债来源是不能持续的,毕竟可供转让的土地有限,而土地出让金也要用于安置居民补偿。若完全用于偿债则与资金的需求不一致。而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也表示:“在谈地方政府债务和楼价合理性时,用资产负债率的概念是不合适的,而需要用偿债收入比等来权衡。”
“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在于地方政府投资过大,到期债务偿还不了,超过了地方政府的收入能力。”升表示。
相关阅读: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