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 “石溪公园里发现了被埋没已久的两处文物!” 12月22日,香洲区文体旅游局文物保护顾问、高级工程师黎映宇兴奋地打电话告诉记者,被发现的是一处古石桥的残段和一处摩崖石刻“枕流”。
“石溪公园里发现了被埋没已久的两处文物!”12月22日,香洲区文体旅游局文物保护顾问、高级工程师黎映宇兴奋地打电话告诉记者,被发现的是一处古石桥的残段和一处摩崖石刻“枕流”。
当年小水塘埋没石桥
22日一早,记者跟随黎映宇走进石溪,沿着山径拾级而上,走向山峡深处,沿途泉水缓缓流过。行走不多时,抬头即见左右各一块巨石耸立在溪流的两侧,如山门开启。其中一石上刻有鲍俊所书“石溪”两字,摩崖石刻群由此向上,散布在山谷的各处。
记者在现场看到,师傅所说的长石条共有两根,约两米长,紧挨在一起。石条的一头靠近水塘中央刻有“湍流”二字的大石块,另一头则与山边的土路相连。黎映宇推断:“从石条的摆放状态看,加上旁边遗落的几个破损石柱,我们推断这是一道石桥的残段。”随后黎映宇到山场村探访,有老者回忆说,当年石溪确有过一道石桥,后来山场村建饮水工程,建成了这个小水塘以蓄水,就把石桥淹没了。黎映宇说,且不论这石桥残架的文化价值,其“出水”对于研究和确定当年石溪的风貌很有帮助,对建好石溪公园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“枕流”典故出自《世说新语》
同时“出水”的还有一块阴刻有“枕流”二字的岩石。
站在当年亦兰亭的遗址边上向下面的水塘探望,记者留意到这块岩石深没在水塘的泥沙中。经施工工人淘去泥水沙石,“枕流”二字终于露出水面。记者发现,在石溪摩崖石刻里,“枕流”二字出现过多次,在这次新“出水”的“枕流”石之上,靠近“琴泉”石的溪水中,还有两块刻有“枕流”的石块,其旁还有一块石上刻有“漱石”二字。其中似有某种古意。
珠海中国书学院院长、珠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法亭翻查典籍,在《世说新语》中找到这样的记载:“王曰:‘流可枕,石可漱乎?’孙曰:‘所以枕流,欲洗其耳;所以漱石,欲砺其齿。’”说的是晋代孙楚欲隐居明志的事情。因此,“漱石枕流”是历史典故。当年在石溪舞文弄墨的文人书此二词,或有效孙楚而明己志之意。
骡子运输解难题 工程建设加速度石溪公园明年1月迎客
于石溪峡谷中,顺着新近铺设的石阶拾级而上,沿途摩崖石刻、茂林修竹、山泉飞漱,尽入眼帘……石溪公园初见雏形。开建4个月来,参与建设的除了工人,还有一群不辞辛劳的“搬运工”从广西请来的骡帮。它们每天于崎岖山道穿梭行进,每天往返近20次,每次负重三四百斤,功劳不容小觑。
记者昨日在施工现场看到,已铺设完成的250米长的石阶,依山而建,为游人开路。而其所使用的花岗岩石板、水泥等施工材料的搬运,均是骡子的功劳,骡群每天于山道间往返近20次,每次负重三四百斤,默默地将砖头、水泥、石块等几乎所有的施工材料驮上山,峰时有12匹骡子散布于工地。有意思的是,若有骡子认错方向而偏离队伍,跟随其后的骡子会朝其轻踢一脚,提醒这位“健忘”的伙伴。
相关阅读:
“一头骡子一趟可背三四百斤,干这种活,一头骡子至少要顶3个工人。”施工方告诉记者,将建筑材料运送上山是石溪公园建设的难点之一,采用这一原始的搬运工具,可提高工程速度、节省资金,同时也可做到不破坏山上植被,程度地保护原生态景观和石刻群。
据悉,石溪公园今年九月动工,通过对石溪进行环境整治、道路修缮、考古考证,建成以石溪摩崖石刻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公园,明年1月将开园迎客。 本报讯 记者张冰梓报道:于石溪峡谷中,顺着新近铺设的石阶拾级而上,沿途摩崖石刻、茂林修竹、山泉飞漱,尽入眼帘……石溪公园初见雏形。开建4个月来,参与建设的除了工人,还有一群不辞辛劳的“搬运工”从广西请来的骡帮。它们每天于崎岖山道穿梭行进,每天往返近20次,每次负重三四百斤,功劳不容小觑。
记者昨日在施工现场看到,已铺设完成的250米长的石阶,依山而建,为游人开路。而其所使用的花岗岩石板、水泥等施工材料的搬运,均是骡子的功劳,骡群每天于山道间往返近20次,每次负重三四百斤,默默地将砖头、水泥、石块等几乎所有的施工材料驮上山,峰时有12匹骡子散布于工地。有意思的是,若有骡子认错方向而偏离队伍,跟随其后的骡子会朝其轻踢一脚,提醒这位“健忘”的伙伴。
“一头骡子一趟可背三四百斤,干这种活,一头骡子至少要顶3个工人。”施工方告诉记者,将建筑材料运送上山是石溪公园建设的难点之一,采用这一原始的搬运工具,可提高工程速度、节省资金,同时也可做到不破坏山上植被,程度地保护原生态景观和石刻群。
据悉,石溪公园今年九月动工,通过对石溪进行环境整治、道路修缮、考古考证,建成以石溪摩崖石刻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公园,明年1月将开园迎客。
相关阅读: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